欢迎访问皖北网站!
近十年GDP增幅在全国地级市中排名第2位
太和等4县市跻身全省县域经济20强,入选数量仅次于
合肥市,位居全省第二
7家企业入选安徽企业综合百强和制造业、服务业企业百强,入选数量皖北第一
全国第六届文明城市首创首成...
近年来,阜阳积极抢抓国家、安徽省战略部署带来的重大机遇,深入实施“两化一推”战略,大力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持续推进工业企业“13581”龙头培育工程,推动企业扩规升级、提质增效、做大做强。紧紧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主导产业,创新推出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新材料、绿色食品、生命健康、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及光电显示、纺织服装、绿色建筑建材、现代服务业及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和数字创意十大特色产业,组建15个产业链推进专班,全面推行产业链“链长制”,开展精准招商,不断建链、补链、强链、延链,推动十大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经济社会实现快速发展,成为安徽省重要的增长极。既经历了高铁+长三角的“城长”空间,也经历了产业重塑能级提升的“凤凰涅槃”,高铁重塑了大城“血肉”,长三角带来了时空舒适感,打通了阜阳的外部“骨架”,阜阳这座城市迎来承接产业转移高潮加速期,为产业兴城、工业强市的战略实施保驾护航。
【城市角逐、红利迸发,未来可期】
“城因人而兴,人因城而荣”,阜阳地处武汉、郑州、合肥等大城市的“围空区”,纵观数千万人口空间范围内,周边没有大城市,更加使得阜阳在大城崛起中抢占先机,阜阳的大城形态也将随之而变。从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提出要发挥阜阳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来承接产业转移,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被“点名”、高质量推进“一圈五区”建设,延续到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推进合肥都市圈联动阜阳城市圈发展,正式开启阜阳“划圈”发展的新城姿态。《安徽省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2022年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重磅发布,明确提出要推进合肥都市圈联动阜阳城市圈发展。省发改委印发省级以上开发区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聚焦体制机制改革和亩均产出效益等因素,全面推进开发区提质、扩量、增效,开发区作为城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必将在工业强市建设中担纲承梁。官方的这些表述和发展战略也奠定了阜阳这座城市在皖北的地位和未来发展的大势。在这片厚重的土地上,不仅寄托着百万外出阜阳人的思念,更承载着千万阜阳人加快发展的殷殷期盼,未来阜阳或将进入安徽城市经济第一方阵,又或再次争先进位,向更高位次发起冲击。
【阜阳发展大家怎么看?】
“阜阳作为皖北重要组成一员,城市建设、县城发展超过皖南等地区,但是‘十四五’期间先进制造业问题已暴露出来,皖北地区经济增量、产业质量与合肥、芜湖、滁州等地差距逐步拉大。与沪苏浙等先发地区相比,安徽发展的短板在于产业,大量劳动力人口流出,到经济发达地区接受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熏陶,作为城市优质的劳动力资源,未来人口红利将会得到很好的体现,千万人口体量让阜阳的人口集聚较一般城市会更快”。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胡明文在会见安徽宏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的专家学者时这样说。
“阜阳城市发展必须是以城市圈形式发展,不像芜湖、滁州等是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的组成部分,我们要自成一体,以城市核心区联动辐射县市,将周边县区亳州、淮南、驻马店等地召集联动起来,夯实自己“圈动”发展的底气,形成与合肥都市圈“双圈联动”的发展格局”。胡市长对未来阜阳发展的战略方向这样判断,无疑是将阜阳这座城市推向了大城发展的新晋姿态。这也是贯彻落实阜阳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的“以I型大城市建设为牵动,着力打造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强劲增长极”的必然选择。
谈及阜阳发展,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胡明文指出:经济形态改变的同时,也在梳理、总结、重塑产业内核及发展脉络,不能片面的讲与城市融合,很多城市都在讲产城融合发展,终究是产业没起来,如滁州成为成“黑马”,很重要一个因素就是产业做起来了,产业结构优化步伐远超其他城市。我们省里也在提一二三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重点打造十大新兴产业等,为此我们提出要大力发展十大特色产业、重点打造15条产业链,进一步聚焦工业重点领域精准发力,实施制造业倍增行动,并制定了《关于大力发展十大特色产业打造全省具有重要影响力特色产业承接聚集地的实施意见》《阜阳市加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推动十大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等,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也是贯彻接续省委省政府关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举措。
阜阳城市发展亟需做大经济体量,城市体量上来才有更多可能。而经济总量的做大,更多可能不仅仅在于县域经济,而更在于城市经济,城市经济的内核则在于园区经济。从另一种思路看,滁州发展起来了,我们与其差距不在主城区,而是在县域和园区,在于城市经济和园区经济,城市经济依托园区发展不足。相比较而言,阜阳的开发区经济发展速度较为缓慢,产业发展“加速度”不够、集聚度不高......省委省政府明确要全面推行“亩均论英雄”改革,注重“亩均效益”考核评价,王清宪省长强调要推进开发区提质扩量增效,也是阜阳下一步必须要走的路子,目前阜阳市已经制定《全面推行开发区“管委会+公司”改革实施意见》,有序推进阜阳市经济开发区及三县经济开发区因地制宜、适时开展移区调区扩区工作,推进阜南阜阳同城化发展等拓展优化城市空间,为做大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奠定基础。
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胡登峰教授认为:阜阳的发展需要走的是一条无中生有、有中生优、优中做强的路子,要聚焦重点领域和细分行业拉长拉宽产业链条,埋头苦干、久久为功,加快铸造与阜阳城市发展相匹配的制造业硬核实力,推动经济提质、扩量、增效。所谓无中生有,就是在产业发展中敢想、敢做“无中生有”的事,通过创新的手段、外部嫁接等方式引入关联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有中生优,要以问题为导向,围绕现有传统优势产业基础及头部企业左右岸,加大力度补齐短板、锻造长板,有计划的推进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加强上下游对接协作和产业链资源整合,促进产业链左右岸深度合作,提升规模;优中做强,主要是积极引导域内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推动转型升级,阔步迈向高端制造、智能制造,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形成本地特色化产业。同时,在现有的十大特色产业基础上,做好战新产业方面的规划、谋划战新产业的布局布点,各个园区的产业发展要做好与十大特色产业的无缝对接,彰显各个产业园区的特色,错位发展。阜阳地大物博、人口千万,但并不是说阜阳经济体量很大、产业很大,阜阳未来可期并不代表现在的阜阳有十足的特色,阜阳的发展必须更多的在战新产业的谋划与园区产业的协同发展,如制造业在园区的落地生根方面要做好文章。
【阜阳发展我们怎么看?——解锁阜阳产业发展的“密码”】
无中生有、有中出优、优中更强是产业发展的最大智慧。要谋划好战兴产业的布局布点,做好十大特色产业发展的规划和策划,建立十大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搭建企业分类管理评价体系,对企业和产业发展进行画像诊断。市县联动组建十大特色产业发展引导母基金,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积极引进各类天使、风投、私募基金机构,与银行机构开展投贷联动。要加强产业协作与要素互补,积极参与合肥“芯屏汽合”产业分工,按“龙头+配套、延链+补链”模式,引导企业强化合作,加大光电显示、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产业链龙头企业对阜阳市配套项目支持带动力度。同时为合肥输出优质劳动力资源和农副产品。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县城为重点,做大现有的纺织服装业、机械电子业、建筑业、生活性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更多外出务工的阜阳人回流。要以规模为导向,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按照创新驱动、龙头带动、链式布局、开放融合、集群发展、绿色低碳的思路,打造绿色食品、生命健康、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汽车、绿色建筑建材等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要以创新为导向,积极培育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电子信息及光电显示、新材料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争创国家级、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开发区改革创新是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发展的必然趋势。开发区是推动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重要平台,要充分发挥开发区的改革开放排头兵作用,大力推动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推进“管委会+公司”改革,深化开发区干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引入专业的市场化公司介入,提升专业化运营和管理水平。要进一步明确开发区主导产业定位,围绕主导产业精准开展“双招双引”,不断延链补链固链强链,注重培育上市公司、专精特新企业等市场主体。要充分发挥“亩均论英雄”改革的牵引作用,大力实施园区亩均效益提升行动,整治工业低效用地,促进土地等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要借助市场主体力量推动园区经济提质扩量增效,引入职业经理人机构开展开发区争先进位扶持行动,全力推进有基础有实力的园区争先进位、争取进入考核评价前面30强,打造样板园区。要以移区调区扩区为抓手引导拓优发展空间,有序推进颖上、阜南等经济开发区移区调区扩区工作,整合阜阳经开区及毗邻园区,推动阜阳经济开发区合并颍州经济开发区,整合阜合现代产业园区,融合城南新区空间和资源,建立统筹发展协调机制,落实毗邻园区体制改革产业融合创新发展举措,共同创建国家级经开区。
加强合作创新发展路径是吸引重大项目在“阜”落地生根的有效途径。要抓住苏州结对合作帮扶阜阳的难得机遇,发展是第一要务,招商是第一选择,项目是第一支撑,研究谋划好对接合作项目,实施重大项目“挂图作战”,把合作成效体现在一个个实打实的项目上。推动创新联动发展,加强阜阳科技创新平台与安徽合肥、江苏苏州等地重大平台对接,探索与其建立合作模式,推动科技成果在阜转化落地。要力促阜阳经济开发区等园区与苏州工业园区等省级园区合作对接上下功夫,通过技术引进、合作开发、市场共享等方式,探索合作共建“飞地经济”园区模式,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发展。要提升南北合作共建园区建设能级,发挥我市政策、市场等优势,引导合肥企业在我市设立制造业基地和区域销售总部,利用合肥商贸、市场优势,推动我市优质企业在肥设立总部、制造业基地等。要进一步深化县域结对,持续做好肥西县与阜南县、长丰县与颍上县、庐阳区与临泉县、巢湖市与颍东区结对共建,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不断深化拓展合作范围。
加快中心城市成长提升发展能级是构筑“大城”姿态的关键砝码。大城之大,是空间维度的不断延展,也是发展前景的更加广阔,更是城市能级的提档升级。要围绕“双圈联动”,走稳“造极—建圈—联动—融区”的路子,加快打造阜城经济增长极,着力构建以市域为中心周边接壤13个县市区为支撑的圈层城镇空间布局体系,推动阜阳城市圈与合肥都市圈联动发展。要突出中心城市龙头带动作用,加快推进阜阳阜南同城化发展,稳步推进太和、颍上毗邻城区个别乡镇优化调整,朝着省域副中心城市迈进。全面加快西湖新区和高铁新区建设,加快颍泉、颍东拓展区建设,强化与中心城区产业、公共服务等深度融合。要持续增强中心城市综合实力,以先进制造业为龙头,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以三区和阜阳经开区、阜合现代产业园为载体,以发展劳动、资本、技术复合密集型产业为导向,着力做大经济总量,提高就业吸附能力。要建立城市体检评估机制,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大力推进创业城市建设,完善生活配套服务,提升城市建设品质,培植激情洋溢的创业生态,吸引、留住更多城市发展的“合伙人”,不断增强城市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
编辑:安徽宏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